B·公海555000官网-正版App Store

B·公海555000官网

项目展示

获奖情况

中衡新闻

联系我们

ABOUT US PROJECT LIST HONOR NEWS CONTACT US

延续建筑丨《当代建筑》2023年11月刊导读

学术科研
作者 2023.12.26

#《当代建筑》2023年11月刊

本期主题

该期杂志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担任客座教授,以“延续建筑”为主题,在主题专栏集结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及其设计作品与研究思路。作品虽承载了不同记忆,殊途却同归,皆梳理了历史脉络并立足于当下的生活与需求,探索出古今辉映的精神气质与实施路径。

本期学术沙龙在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苏州校区举办,冯正功、黄琳、吕彬著论文《文脉视野下的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发表在“主题专栏”,中衡设计集团作品“东校区规划与教学行政综合体设计”刊登在“设计作品”一栏。

即日起,我们将分期发布《当代建筑》11月新刊导读、学术沙龙、《文脉视野下的城市特色风貌设计》论文以及《继往向前 文质相衡——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苏州校区东校区规划与教学行政综合体设计》工程案例等内容。

#本期内容 11月刊导读

1.jpg

本期封面: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苏州校区 摄影:是然建筑

卷首语 

2.png

本期客座主编:冯正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延续:我们前行的方向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多元思维相互激荡、碰撞。作为建筑师,我们总是思考、探寻:中国建筑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真正承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适应当代人的身心追求?在我的思绪之中,建筑既是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往的故事与情感,又是文明的传承者,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建筑的独特设计,历史的脉络得以延续,记忆的深度得以勾勒,文化的丰富性得以体现。建筑不仅仅是存在的物质,更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象征,它与历史、记忆和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人类丰富而多彩的传承之路。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思索沉淀,我提出了“延续建筑”创作观。

2019 年,《延续建筑——一种建筑设计创作观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为书作序。程院士写道:“就中国建筑而言,传统是建构新文化的基点,但传统的文化基因需要加以编辑、重组;有选择地移植外来文化也将使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丰满。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转换创新,中国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基于此,那么“延续”的方向在哪里呢?程院士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在“西方”,也不在后方,而是在前方。前方,需要我们背负、承载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前行;前方,需要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居需求与实践历程,融合外来的优秀建筑文化;前方,更需要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坚定向前。

在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我一直在思索传统地域建筑如何能为当代建筑设计带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参考?如何用适宜的现代建筑空间策略为传统地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我总结了“延续建筑”设计创作观中建筑所处场地独特的地域、时间、人文、自然、历史、记忆等重要特征,并在当代建筑语境与人本需求的基础上,在建筑设计与实践中,延续并创新以上元素,探索出地域与场所文脉、时间与场所时态、人文与场所精神等延续建筑的思维方向,以及园林与空间意境、院落与形态布局、地景与场所重构、城市文脉中的建筑、历史与现代共语、情感与记忆的积淀、建筑材料的人文特质、光与影的交错、诗意的栖居、不折的现代性等十条可实施的创作路径,树立了创作“有中国精神的现代建筑”的设计目标。刊登于本刊的《文脉视野下的城市特色风貌设计》一文以徐州城市更新实践为例,阐释了延续创作是如何将文脉作为设计观念,将城市秩序、基础设施遗址、相似设计语言作为“联系”,设计新空间以复兴城市的;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苏州校区,以现代校园建筑与苏式园林空间相融合的方式,延续了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历史记忆、气质与精神,成就了苏州校区独特、优异的教学环境与人文气韵。在宿迁的城市更新中,新盛街在设计重塑下,保留了城市的时光记忆,同时活化了城市街区,使人们生活更加幸福。宿迁市民活动中心通过多层次立体园林的理念构建城市生态公园,古涵洞博物馆则抽取宿迁特有的拱券式水渠为建筑单元的构成要素……这些项目虽然在功能、概念及所处地域上有所不同,但都采用了“延续建筑”的创作观,将传统建筑、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城市记忆等作为设计要素融入新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赋予现代建筑中国气质。多年笃行不怠的“延续”探索与案例积淀,让我们坚信延续的方向确实在前方。

传承与创新亦于更多的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之中被实践、应用。在本期主题专栏中,赵元超对我国陕北地域的建筑进行了分析与思索,提出了陕北地域建筑的创作原则和手法——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走中西结合、古今辉映的道路;赵震、张思慧和张鹏举重新思考边地环境与当代建筑的共生关系,提出“适洽”逻辑下的边地建筑设计路径;汤孟禅、汤桦将体现工业化的现代主义及体现本地历史和气候地理特征的传统相融合,探索出一个抵抗残酷日光、拥抱阴翳的新体系;罗超君、杨明呈现了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更新过程,阐释了将多元文化意义的全面研究作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内容;章静谦、刘宇扬针对城市大体量历史肌理的有机更新,提出了为持续生长提供养分的减法设计思路,以及研究与设计相融合的“微更新工具箱”;钟舸、白晴引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城镇边缘带视角,对李庄古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形态演进进行了充分解读;殷玥、李竹认为,当下的乡土建造已经不再是被臆想的“过去时模样”,而是一种当地实施方便、能够有效维护技术延续,以及改善生活、生产需求的建造;毛键源、孟凡浩对大理洱海生态驿站展开分析,糅合出地域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再造体验……本刊集结的设计作品,来自不同地域,承载了不同记忆,殊途却同归,皆梳理了历史脉络并立足于当下的生活与需求,探索出古今辉映的精神气质与实施路径。

我们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之中而来,去往更广阔、更当代、更面向未来的延续之路。

目次 

卷首语

04 | 冯正功 | 延续:我们前行的方向

学术沙龙

06 | |B·公海555000官网大|B·公海555000官网学校园的延续与创新

主题专栏

12 | 赵元超 | 赓续红色经典,创新现代建筑

16 | 冯正功 黄琳 吕彬 | 文脉视野下的城市特色风貌设计

22 | 赵震 张思慧 张鹏举 | 适洽逻辑下边地建筑的设计路径——以内蒙古自治区在地实践为例

26 | 汤孟禅 汤桦 | 光辉与阴翳:岭南空间的现代自在

30 | 罗超君 杨明 | 基于价值阐释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以“虹桥源1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为例

34 | 章静谦 刘宇扬 | 迈向持续生长的滨水空间——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的减法设计为例

38 | 钟舸 白晴 | 城镇边缘带视角下历史古镇认知及未来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李庄古镇为例

44 | 殷玥 李竹 | 对乡土建造在地性的技术回应

49 | 毛键源 孟凡浩 | 基于地域性的当代微地景研究——以大理洱海生态驿站为例

设计作品

54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胡越工作室 | 城市化进程下的肌理记忆——城市绿心配套服务设施

68 | 李保峰 李卓 易清清 | “砖石”相映,新旧共生——濮公山地质(石灰矿)博物馆

76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 | 继往向前 文质相衡——南京|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苏州校区东校区规划与教学行政综合体设计

90 |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 掀开白盒子的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B10馆

98 | 张海翱 项欣 | 更新再生——上海农科院华漕院区改造式微更新

104 | 蓝健 张磊 | 工业遗存的红色造园——宝应西安丰新四军文化园

112 | UNStudio建筑事务所 | 传统大楼到面向未来办公场所的蜕变——荷兰原银行总部大楼Fellenoord 15改造

学者论坛

121 | 张安丽 刘德明 | 活力营造视角下蹦床运动娱乐场所特征研究

124 | 康立琦 张春阳 | 历史城区传统街巷空间解析及其保护研究——以广州为例

128 | 韩雨昕 任云英 |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街区空间演变及其特色研究——以西安回坊为例

观点

133 | 宋风暖 杨丝路 李菲 黄献明 杨钰 | 碳中和背景下蓝绿藻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探索

138 | 屈培青 阎飞 白少甫 白雪 | 秩序下的异质化——以西安市第一实验|B·公海555000官网学校为例

143 | 闫鹏超 崔岩 | 竹构在风景小品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精华导读

赓续红色经典,创新现代建筑

赵元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3.jpg

4.jpg

本文对我国陕北地域建筑进行了分析考察,特别对延安的红色建筑创作成因进行了探析,比较了拱与窑洞的关系。笔者结合自身在陕北地域实践三十年的创作体会,站在现代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陕北地域建筑的创作原则和手法——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走中西结合、古今辉映的道路,以及西部建筑创作的一种范式。

文脉视野下的城市特色风貌设计

冯正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黄 琳|中衡设计集团股份-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院长

吕   彬|同济|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代城市面临诸多问题,而应对城市问题及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始终在进行。当城市更新由以拆旧建新为目的发展为以环境、人、文化等为核心设计诉求时,文脉则是诸多城市设计方法中理解城市的一个视野,并可作为底层逻辑指导设计与实践。文脉可被理解为建立在城市、建筑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是具体的可度量与操作的策略。文章通过多项实践来阐释文脉作为设计观念,提出采用“城市秩序”“基础设施遗址”“相似设计语言”作为“联系”设计新空间,以复兴城市。文章指出,文脉作为理解城市的视野与设计城市的视野是积极应对城市问题、建立身份认同的有效方法。

5.jpg

6.jpg

7.jpg

适洽逻辑下边地建筑的设计路径——以内蒙古自治区在地实践为例

赵 震|内蒙古工业|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思慧|内蒙古工业|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助教

张鹏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边地建筑因其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形成了因地制宜的适地策略,在现代建筑浪潮的冲击下,其原有的在地建造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潜在影响。本文重新思考边地环境与当代建筑的共生关系,提出适洽逻辑下的边地建筑设计路径,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在地实践为例,从气候、地貌、材料、建构方式四个方面对这一路径进行阐释。

8.jpg

9.jpg

光辉与阴翳:岭南空间的现代自在

汤孟禅|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汤 桦|重庆|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城规|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教授,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源于高纬度亚欧大陆西岸的现代主义在被移植于低纬度的岭南地区时,除了在技术上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外,现代主义所带来的高纬度美学和附带的价值观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以便将体现工业化的现代主义,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去探索一个抵抗残酷日光,同时又拥抱阴翳的新体系。

10.jpg

11.jpg

基于价值阐释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以“虹桥源1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为例

罗超君|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主创建筑师

杨 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本文以“虹桥源1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为研究案例,从历史调研、价值挖掘、保护利用策略出发,呈现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更新过程,并阐释了作为价值判断核心的多元文化意义的全面研究,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的关键作用。

12.jpg

13.jpg

迈向持续生长的滨水空间——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的减法设计为例

章静谦|刘宇扬建筑事务所项目主管、杭州办公室主任

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本文探讨在后基础设施转型的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向城市公共空间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设计者对如何延续运河历史性、营造自身空间活力的思考。同时,本文针对城市大体量历史肌理的有机更新,提出了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持续生长提供养分的减法设计思路,以及研究与设计相融合的“微更新工具箱”。

15.jpg

16.jpg

城镇边缘带视角下历史古镇认知及未来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李庄古镇为例

钟 舸|清华|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教授

白 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本文通过引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城镇边缘带理论,对李庄古镇现代化进程中的形态演变进行充分解读,全面认知古镇的发展现状和内在机制,并由此构建以边缘带为核心的保护更新策略。从传统古镇、旧镇到新区,李庄分阶段形成了嵌入其中的边缘带区域,这些边缘带成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和外乡务工者租住谋生的落脚点,更储存了古镇形态扩展发展的历史信息,因此具有形体学和社会学的多重意义。将边缘带区域转变为弥合各发展板块的积极过渡带,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判断与操作手段,能够促进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城镇空间形态整体性和连续性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17.jpg

18.jpg

19.jpg

对乡土建造在地性的技术回应

殷 玥|东南|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建筑师

李 竹|东南|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公海555000官网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

传统建筑中的很多符号,是由那些经过时间长期检验的形式慢慢沉淀下来后形成的一种由经验传授的范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符号已经不具有实际的功能,逐渐成为一种视觉上的文化象征。乡村路网的通达实现了建材的市场化流通,很多所谓的“本土材料”(如砖、石、木等)已变为异地采购,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也被“机械化”所取代。因此,不能偏颇地认为“低技”才是乡村的专属。当下的乡土建造已经不再是被臆想的“过去时模样”,而是一种当地实施方便、能够有效技术维护、延续并改善生活需求的建造。

20.jpg

21.jpg

22.jpg

基于地域性的当代微地景研究——以大理洱海生态驿站为例

毛键源|同济|B·公海555000官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B·公海555000官网学院博士后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从一条地景的裂缝开始,通过锚固的基座与悬浮的巨石,大理洱海生态驿站构建起了一段地域文化延续与当代叙事再造的体验,其以微地景的方式,为洱海沿线注入了一个公共、开放的微基建项目。本文回溯了中国古典建筑与地域建筑师——尤恩· 伍重对基座和屋顶元素的解读,结合建筑师孟凡浩的实践中隐含的地域传统与当代再造的理念,对洱海生态驿站展开分析。该作品紧密围绕两者的思辨展开,营造基座与屋面的二分意象,通过匍匐与扬起、隐入与显现、毛石基座与折板屋面、洞穴与天台等四组关键词,糅合出地域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再造体验。

23.jpg

24.jpg

XML 地图